3.4.1 牛顿-拉夫逊法简介
核心思想: 牛顿-拉夫逊法是解非线性方程的有效方法,它每一次迭代,将非线性问题化成线性问题求解,逐步逼近。
单变量非线性方程求解
对于非线性函数 (单变量,一个方程):
设解的初值为 ,与真解的误差为 ,则有:
泰勒级数展开并线性化近似:
线性化近似(忽略高次项):
因此得到修正量:
更新解:
迭代公式:
以  作初值,与真解的误差为 ,
重复进行:
收敛判据: 当  或  时, 为  的解

多变量非线性方程组求解
对于具有  个未知变量 、 阶非线性联立代数方程组 :
近似解:,与精确解的误差:
泰勒级数展开并忽略高次项:
矩阵形式表示:
或简写为:
其中:
- —— 误差向量
 
- —— 修正向量
 
- —— 雅可比矩阵( 的函数)
 
与单变量相似方法求解:
收敛判据:
3.4.2 牛顿-拉夫逊法计算潮流
功率方程的建立
节点注入功率:
其中,节点注入电流 
功率方程(潮流方程):
注:物理本质是节点功率平衡
两种电压表示形式
按电压表示形式不同,有两种表示方法:
一、极坐标形式()
 为节点  给定注入功率, 求和项为由节点电压引起的从节点流出的功率,当各节点电压为真解(实际电压)时,两者相等。
推导过程(就是为了分解实部和虚部):
实、虚部分解:
其中 
注:如果无相角参考点,有什么后果?!(平衡节点存在的原因!)
  👉没有意义!平衡节点给出了相角的参考
迭代过程的线性化
牛顿-拉夫逊法采用线性化逐步逼近计算潮流。设已进行了  次迭代:
将方程在第  次近似解处用泰勒级数展开:
参照
矩阵形式表示

其中:
- 为节点总数
 
- 为 节点个数,则有 个 节点
 
关键在于方程数和未知量数目相等(迭代法也需要先保证方程有唯一解)
【未知量数目】
- 个 节点:
 
电压的幅值、相角都未知,
共计 
- 个 节点:
 
电压的幅值已知,相角未知
共计  个
- 共计 个未知数
 
【方程数目】
- 所有 个非平衡节点(包括 和 节点)都有有功功率方程 ,共计 个方程
 
- 个 节点有无功功率方程 ,共计 个方程
 
- 总方程数: 个方程
 
也可表示为:
接下来,只需要求出雅可比矩阵中的  即可进行迭代
雅可比矩阵元素计算(☞ 以下略去上标 )
1)非对角线元素()的计算:
雅可比元素是变量,与各节点电压的幅值和相角有关。
对第  次迭代计算, 都是第  次迭代得到的值。
每一次迭代需重新计算雅可比矩阵(元素)
2)对角线元素()计算:
二、直角坐标形式
PQ节点:
PV节点:
 个节点的系统,除已知的平衡节点 2个变量外,共  个变量待求。
除平衡节点外,每个节点以 2个方程描述,故有  个方程。可解。
仍然是功率方程,只是表达形式不同
潮流计算的修正方程(第 次迭代):
将 ,, 展开:
按泰勒级数展开,取一次项(线性逼近),对除平衡节点外的所有节点:
PQ节点:
PV节点:
写成矩阵的形式:
其中:
- 为节点总数
 
- 为 节点个数
 
- 矩阵阶数为 ,理由如下:
 - 共有 个节点的 和 未知(除平衡节点外)
 - 对于PQ节点:列出 和 方程
 - 对于PV节点:列出 和 方程
 
- 注意:R 和 S 矩阵只有对角元素,应为电压约束方程只和这个节点本身有关
 
雅可比矩阵元素计算(☞ 以下略去上标 )
1)非对角线元素()的计算:
2)对角线元素()的计算: ☞ 以下略去上标
修正方程的求解
算出 、、 及雅可比矩阵各元素,即求解修正方程:
根据求得的修正量,进行解的修正:
牛顿-拉夫逊法潮流计算迭代流程
完整计算步骤:
- 形成节点导纳矩阵
 
- 给待求节点电压赋初值 ( 一般直接赋0值)或 ,
 
- 用已得电压和给定的节点注入功率求功率误差 , 及
 
- 用已得电压和给定的节点注入功率求雅可比矩阵的元素
 
- 求解修正方程,求得电压增量 ,(,)
 
- 用求得的 , 修正 , 得新解 ,
 
- 判别:若所有节点满足 、 或 、 转第8步;否则转第3步,再一次迭代
 
- 用求得的电压求PV节点的无功功率
 
- 用求得的电压求平衡节点的有功功率、无功功率
 
- 用求得的电压求各支路的电流和功率
 
注: 直角坐标的需要,极坐标的不需要:
☑  节点 →  节点时:增加一个  的关系式,去掉一个  的关系式
雅可比矩阵的特性
- 节点电压以极坐标形式表示时,矩阵为 阶,数量少,但存在三角函数运算
 
- 节点电压以直角坐标形式表示时,矩阵为 阶,数量多,但不存在三角函数运算,速度稍快一些
 
- 矩阵元素与节点电压有关,所以每次迭代都要重新计算
 
- 高度稀疏矩阵
 
- 具有结构对称性,但数值不对称
 
- 计算中PV节点无功越限时,PV节点要转化为PQ节点。
 
⊛ 高斯-塞德尔法(G-S)与牛顿-拉夫逊法(N-L)的迭代方程的区别:
基本方程: 节点电压方程
G-S潮流计算法:
N-L潮流计算法:
⊛ G-S潮流计算法、N-L潮流计算法特点及应用
1、特点
1)G-S潮流计算法
- 优点:对初值要求比较宽松
 
- 缺点:收敛速度慢。
 
2)N-L潮流计算法
- 优点:收敛速度快
 
- 缺点:对初值要求比较苛刻。
 
2、应用情况
G-S潮流计算法现在一般不单独应用,而是作为其他计算方法的前置运算。
现固学习:例3.3 (P128)
3.4.3 牛顿-拉夫逊法计算潮流的几个问题
❖ 稀疏矩阵表示法
节点导纳矩阵、雅可比矩阵是一个高度稀疏的矩阵,若用二维数组存放时,0元素会占用大量内存,同时会出现对0元素进行了大量不必要的计算。因此需应用稀疏矩阵技巧。
雅可比矩阵求逆!
❖ 高斯消去法对稀疏矩阵进行前代计算时,消元后的上三角元素中的非零元素个数可能会增加。增加的非零元素称作注入元。出现注入元的可能性和数目与矩阵中原始非零元素的位置有关。
[占位符:插入高斯消去法求解稀疏矩阵的示意图,展示上三角化过程和注入元]
❖ 节点优化编号的思路
☞ Y、J非对角元素  对应于系统中节点  和节点  之间直接相连的支路。
☞ 若改变电网节点编号,对应的Y、J的行、列号将改变,非零元素在矩阵中的相对位置相应发生变化,则出现非零注入元的可能性和数目也将发生变化。
[占位符:插入节点编号优化前后的矩阵结构对比表格,展示导纳矩阵形式和消元后的上三角阵]
⊳ 准优化节点排序的方法
1. 按静态最少出线支路数排序
- ✓ 按节点所连支路数的多少排序(不含接地支路;节点间有多条并联支路时只算一条),连接支路数最少的节点排前(连接支路数相同的节点的编号顺序可颠倒)
 
- ✓ 非零元素尽量安排在导纳矩阵的准对角线上或靠近对角线。
 
特点: 导纳矩阵形成前,通过对各节点连接支路数多少的分析,可一次定出节点编号,计算工作量较小
2. 按动态最少出线支路数排序
- ✓ 先对支路数最少的一个节点编号,接着将该节点从网络中消去
 
- ✓ 修改未编号节点所连支路数,再回到上一步,直到全部编号
 
特点: 与上述方法相比,考虑了消去过程中节点支路数的变化(或导纳矩阵非0元素的变化),因而注入元数目更少。
❖ 牛顿-拉夫逊法潮流计算的收敛性
收敛特性:
⊳ 迭代次数与系统规模无关、每次迭代时间与节点数成正比
⊳ 平方收敛特性
⊳ 对初值敏感
⊳ 修正量幅度的限制
(改善功率方程的非线性)
[占位符:插入收敛曲线图,展示功率误差随迭代次数的变化,体现平方收敛特性]
[占位符:插入收敛性相关因素示意图,包括初值选择和修正量限制对收敛性的影响]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