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章提出了一种**前馈电流基准控制(Feedforward Current References Control, FCRC)**方法,旨在精确跟踪故障后的转子电流基准,从而提升双馈风机(DFIG)在电网故障下的暂态控制性能。
A. 传统PI控制器的局限性
1. 传统电流环控制结构
在同步旋转坐标系(dq坐标系)下,DFIG转子侧变换器(RSC)的传统内环电流控制采用PI控制器。其控制框图如下所示:

- 输入: 转子电流基准值 和实际值 。
- 控制器: PI控制器根据误差 产生控制电压。
- 前馈项: 是一个前馈分量,通常设计为等于反电动势 ,以解耦和消除其对控制系统的扰动。
- 被控对象: DFIG模型,可等效为一个反电动势 与转子电阻 和暂态电感 的串联。
2. 传统PI控制的问题
在电网不对称故障或严重对称故障期间,为了实现低电压穿越(LVRT),转子电流基准 在dq坐标系下会包含频率为50Hz(暂态分量)和100Hz(负序分量)的交流分量。
传统的PI控制器主要用于跟踪直流信号,以实现零稳态误差。对于交流信号,其跟踪性能会显著下降。

如波特图所示,即使增加PI控制器的带宽,在50Hz和100Hz处仍然存在显著的幅值和相位误差。这意味着:
- 实际转子电流 无法精确跟踪其交流基准值 。
- 基于修正电流基准的LVRT控制策略(如文献[15]-[22]所述)的控制目标无法精确实现,导致系统暂态性能(如转矩脉动抑制)被削弱。
B. FCRC方法的基本原理
1. 电流环路的等效电路模型
为了直观理解电流环路的行为,可以将其等效为一个物理电路。根据控制框图中的方程:
可以将电流环路等效为下图所示的电路:

- 电流源: 电流基准 被建模为一个理想电流源。
- DFIG支路: DFIG模型由电压源 、电阻 和电感 串联而成,流过实际电流 。
- 误差电流支路: PI控制器被等效为一个电阻 和电容 的串联电路,流过误差电流 。前馈电压 是该支路的一个受控电压源。
根据这个模型可以清晰地理解:
- 直流跟踪: 当 是直流时,电容 相当于开路,误差电流支路阻抗无穷大,因此稳态时 ,实现零稳态误差跟踪。
- 交流跟踪: 当 是交流时,电容呈现有限阻抗,部分电流将从误差支路分流,导致 ,即 。
2. 实现零误差跟踪的思路
要实现精确的交流跟踪(即 ),必须阻止电流流过误差电流支路。有两种方法:
- 增加误差支路的阻抗: 在特定频率下使误差支路的阻抗为无穷大。这可以通过在支路中串联一个LC谐振电路来实现,这正是PI+谐振(PI-R)控制器的原理。

- 使误差支路两端电压为零: 这是本文提出的FCRC方法的核心。如果使误差支路上的PI控制器部分()的电压降为零,那么无论频率如何,都不会有误差电流流过。这可以通过调整前馈电压 实现。
3. FCRC的设计
为了使误差电流为零,即 ,DFIG支路所需的电压 为:
我们将前馈电压 设计为等于这个所需的电压:
这个新的前馈项由两部分组成:
- 反电动势前馈: (与传统方法相同)
- 转子电流基准前馈:
加入FCRC后,系统的控制框图如下:

此时,电流环路的闭环传递函数为:
传递函数恒为1,意味着在理想情况下,系统可以在任何频率下实现无误差、无延迟的完美跟踪。
完整的FCRC控制方案如下图所示,红色部分为新增的FCRC前馈路径。

C. 稳定性分析
- 传统PI控制的闭环传递函数为:
- 无论是传统PI控制还是加入了FCRC的控制,其特征方程(传递函数的分母)是完全相同的:
结论: 系统的闭环极点没有改变。因此,所提出的FCRC方法不会影响原电流环路的稳定性。它只改变了系统的零点,从而优化了跟踪性能。
D. 对参数偏差和频率变化的鲁棒性分析
1. 对DFIG参数偏差的鲁棒性
在实际应用中,DFIG的参数(如 、)可能因为温度、磁饱和等因素而发生变化。假设控制器中使用的参数为 、,而实际参数为 、。此时,闭环传递函数变为:
由于在50Hz和100Hz下,感抗 远大于电阻 ,分析主要关注 的偏差。

仿真分析表明,即使 存在 ±20% 的偏差:
- 幅值跟踪误差在 0.23dB (约2.6%) 以内。
- 相位跟踪误差小于 5.07°。
结论: 即使存在较大的参数偏差,系统仍然保持了优秀的跟踪能力。这是因为PI控制器本身保证了系统的鲁棒性,而前馈项主要用于提升跟踪性能。
2. 对电网频率变化的鲁棒性
从理想传递函数 可以看出,其性能在理论上与频率无关。这意味着:
- FCRC方法对电网频率的大范围变化具有很强的鲁棒性。
- 这点优于PI-R控制器,因为谐振控制器对频率非常敏感,其性能在频率偏离谐振点时会急剧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