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1单片微机(MCU)

冯诺依曼经典体系(5个部分):
运算器、控制器(前两者合为CPU)、储存器(程序,数据)、输入设备、输出设备
指令(程序)和数据
- 程序代码运行过程中不能改变,储存在
- ROM(不可写入)
- EPROM(紫外线擦除)
- EEPROM(电擦除,速度快)
- Flash EEPROM(速度更快,目前主要使用)
- 数据可以改变,储存在RAM中
处理速度

单片机的分类
根据(数据)总线宽度不同,单片微机可分为4位机,8位机,16位机和32位机。
发展趋势
- 功能集成,内部外设丰富
外围器件内装化,简化外围电路,实现单片系统(SOC,system on a chip)
- 高性能
运行速度提高
- 低功耗
采用CMOS工艺
- 推行串行扩展总线

- 内部储存容量增大
1.2 80C51系列单片机
MCS-51系列单片机发展过程❗
80C51和8051❗
“C” 代表 CMOS(Complementary Metal-Oxide-Semiconductor,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) 工艺。
51系列与52系列(增强型)❗
51和52的区别是硬件性能/硬件配置

- 片内通用RAM:128/256
- 片内FLASH ROM容量:4k/8k bytes
- 定时器:89C52有3个定时器,比89C51多了一个T2
- 中断源:5/6
80/87/89系列❗
区别在于程序存储器的类型
系列 | 存储器类型 | 可编程性 | 主要应用场景 |
80 系列 | 掩膜ROM | 出厂时写入,用户无法更改。 | 大规模量产 |
87 系列 | EPROM / OTP | 紫外线擦除或一次性编程。 | 早期开发与原型验证 |
89 系列 | Flash EEPROM | 可电擦写,可重复编程。 | 现代开发与生产 |
无论是何种型号,CPU都是51系列的
1.3 单片微机的应用
应用分类

应用特点
